叶辰中文网 > 唐朝最佳闲王 > 第七二二章:禅位,传承,永远……(大结局)

第七二二章:禅位,传承,永远……(大结局)

叶辰中文网 www.yczw.com,最快更新唐朝最佳闲王 !

    过去的事情,怎么去评判它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?

    办法很简单,从将来来看。

    如果将来证明这件事情是正确的,那他就是对的,哪怕当时全世界都是反对的声音,也不影响将来的事情,反而会给人一种牛逼哄哄的感觉。

    现在的李元吉就是这样的,从宣武门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,然后一路走到现在。

    整个大唐都是恐怖的,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,大唐的明天会怎样?

    坏倒是不至于,他们只是不知道明天科学院那帮怪物会研究出什么更高科技的东西,远洋的舰队会不会带回来一座又一座的金山银山。

    房玄龄心里一直都有着李世民的位置,因为他是在李世民的重用之下才成长起来的,他不会忘记自己的恩人。

    但房玄龄同样也对李世民的心头之恨李元吉很是敬重,因为他为大唐带来了新生,他吸取了以往所有的教训,虽然不知道效果怎样,但至少现在,他做出了改变。

    “臣最佩服陛下的一点,便是当年陛下颁布皇子律的时候。”房玄龄继续感叹着,自己已经老了,李元吉也在渐渐的变老,而且在他的人生中,也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想法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皇帝而言,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。

    皇子律,归属于大唐律之下,也就是说,这部律法是正规的大唐律法,任何人都不可违背的。

    而皇子律的内容是什么?

    即确定太子之后,余下皇子需从教育等全方位开始转换自身的心态,其实就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,一旦确定了太子,其他皇子都没戏了。

    虽然以前也是这样的,但这一次做的更绝,直接从培养上就切断了,以前是可以竞争,从而就有了良性的,恶性的,玄武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,而历史上大唐总共经历了四次玄武门,太子被弄死,其他皇子上位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
    所以大唐的太子,成了历朝历代最悲剧的太子,很少能够善始善终的,很少能够登上皇位的。

    但是李元吉却给了他最大的保护,这部律法确保了太子的地位不受任何形式的冲击,同时也限制了太子不得以任何形式去迫害其余皇子,一切皆要以律法为主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限制太子与其他皇子的一部律法,从律法上断绝他们的这种危险想法。

    违反的,后果也很严重,直接废黜太子,或者将皇子贬为庶人,这其中包含了私学禁书。

    所谓的禁书,指的就是一切关于政治类的书籍,治国类的书籍。

    对于其他皇子而言这或许并不是什么好的结果,可换一个思路去想这个问题,这个结果其实并不差。

    至少在他们不动反心的同时,他们可以安安稳稳的度过这一生。

    而且确立了太子之后,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就没有了任何的机会,只要太子没有登基,他们就有机会,前提是等着太子自己犯错,让皇帝不高兴了,或者失望了。

    机会虽然渺茫,但也并非没有。

   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这个办法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了玄武门事件不会再发生一次了。

    因为从源头上杜绝了这种可能,他们没有治国的理念,没有接触到实权的可能,军队不会听他们的,他们只剩下了皇族的荣耀,不会饿死的月钱,以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。

    房玄龄佩服的,是李元吉的这种气概,他能够下定狠心来做这个决定,换做其他人,怕是很难,至少李世民就做不到这一点。

    而今日,房玄龄佩服李元吉的又多了一点。

    原本他们都以为之前的皇子律已经算是对太子最大的保护了,可是现在才知道,那仅仅只是一个前奏而已,真正的好戏,其实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神元十九年,是属于李承光的一年。

    所有的政事,都要经过他的手去处理,所有的大臣,也开始习惯了太子执政的方法与习惯。

    习惯是相互的,随着日子的推移,双方间的磨合也是越来越融洽。

    不融洽也不行,李元吉就在长安呢,虽然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,但大臣们要是敢暗中作对的话,以李元吉的性格,肯定会站出来为太子撑腰,甚至直接撸了某位大佬也说不准。

    所以,没人敢作死,没人敢不听太子的话。

    而这也就意味着,在这个适应期内,李承光整个人可以不用承受太大的压力,皇帝老爹在身后站台,他可以很轻松的去应对这一切,就算应对不来,身后的皇帝老爹也会帮忙的。

    但是有李元吉之前的提醒,李承光也意识到了他现在所面临的是什么,所以,请示的事情是常有的,但每次请示之前,他都会做出自己的决定。

    他不是去问皇帝老爹要主意的,而是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,去让皇帝老爹评价的。

    很不凑巧的是,李元吉配合的次数并不多,一年到头,也仅仅指点了一次而已,余下的全部重新推给了李承光。

    李元吉这一年过的很轻松,皇后也很开心,丈夫终于有时间天天陪着自己了,虽然也会抽时间去陪其他嫔妃,但是一个月总有半数的时间是在自己这里的,夫妻二人过的很是恩爱,而皇后的脸上也是赤果果的挂着满脸的幸福。

    而李元吉,已经消失在朝廷视线中太久太久了。

    神元二十年,正旦朝会,身为皇帝的李元吉这才露了一面,精神头看起来比之前更加好了,身体似乎也更壮了。

    本以为锻炼了一年的太子,将会在这次的朝会过后被收回监国的权力,但是结果让大臣们失望了。

    很多事情,都是太子在做的,说是皇帝主持的朝会,实际上说是太子在操作也不为过,李元吉就像是个吉娃娃一样的出现在大殿中,然后走着流程,对于这些政事,显然没有之前上心了。

    朝会结束了,李元吉并没有收回李承光监国的权力,太子监国依旧还要持续下去,还要多久?没人知道,或许还要几年,或许还要很久,或许要一直这样到太子登基。

    大臣们摸不准,也想不明白,但唯一在众人心中敞亮的一件事情就是,太子在登基之前,完全可以无缝对接。

    而在这一年内,太子也提拔了一些自己人,虽然这些人现在还不够资格登上高位,但那不是早晚的事吗?

    皇帝并没有制止,这也就意味着,这些事情是皇帝允许的。

    而这最大的结果是什么?还是那句话,无缝对接。

    有太子罩着,有皇帝的默许,他们可以提前进入一些重要部门,接触到重要的职位,去适应,去习惯,他们有时间,也有资本,他们没有什么好怕的,他们所缺的,只是资历,只是等太子登基,然后等他们在官场混了一二十年,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内阁了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太子也在朝中收割着自己的人脉,一些有能力的,又有人品的,都是李承光拉拢的对象。

    面对太子如此明目张胆的拉帮结派,皇帝同样没有任何的表示,难道皇帝已经被架空了吗?

    显然不是,至少内阁大臣们很清楚李元吉的计划,所以架空是不存在的,他们甚至经常跑去跟李元吉汇报太子的所作所为,以及官员中的议论。

    只要皇帝开口说上一句话,这些内阁大臣们绝对会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皇帝,太子?没登基之前,你又是谁?

    现在有皇帝罩着,所以大臣们听你的,可皇帝若是不罩你了,你又算哪根葱?

    好在这种事情并没有真的发生,李元吉没有为难大臣,李承光同样也能理解这些大臣,也并未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。

    因为对于李承光来说,父皇对于内阁大臣们的这一番安排,同样也是他需要学习的地方,因为将来的某一天,他也会用到同样的方法。

    这并非大臣们的不忠,而是为了选择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必须要走的流程,这是对整个大唐负责,是对整个民族的负责。

    神元十九年的税收终究还是没有突破千万贯,但是在接下来的神元二十年,朝廷总税收却是一脚踹破了千万贯的大门,这与李承光的励精图治离不开关系,同样也与李元吉的全面布局离不开关系。

    为此,李元吉整整布局了二十年的时间,准备了整整二十年,才有了现在结花开果的这一刻。

    现在的唐人,是幸福的,但他们所享受的幸福,却是父辈们一步一个脚印,一滴一滴汗水走出来的。

    太子监国,从神元十九年开始,走完了神元二十年,整整两年的时间,两年间改变了很多人和事,李承光也更加成熟了,也更像一个当权者了。

    当时间迈入神元二十一年正旦之前的半个月,李元吉再一次的与李承光促膝长谈了一番。

    这一次,父子二人谈论了整整一天的时间,说了很多很多的事情,李承光知道的,不知道的,当父子二人结束谈话的时候,李承光整个眼眶是通红的,这一天,他不知道哭了多少次,又坚强了多少次。

    这一天,他更加佩服自己的父亲了。

    神元二十一年,正旦大朝会。

    这一次的朝会,改变了以往的流程,朝会刚一开始,便是一道圣旨从天而降,念这道圣旨的依旧还是宋忠,这个皇帝最信任的贴身人,虽然他只是个太监。

    这道圣旨并非别的,而是一道禅位圣旨,四十六岁的李元吉,将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刚刚二十二岁的太子李承光,将于一个月后,二月二举行登基大典。

    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,迅速的传至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,无数人为其落下了眼泪。

    皇位的更迭,往往意味着皇帝驾崩了,虽然是禅位,但更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,还是误认为皇帝的身体不行了,大限不久了。

    而对于这个皇帝,他们是真心的钦佩的,毫不过份的说,大唐九成以上的家庭,都有一道李元吉的长生牌。

    关于李元吉的身体,官府也进行了解释,虽然他们自己也是一脸懵逼,不知道到底是咋回事,但上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,他们必须要解释。

    唯一知道真相的,除了李元吉与内阁之外,多了一个李承光。

    正旦前半月的那次谈话,李元吉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了。

    禅位,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,而是李元吉想趁着现在自己还不算太老,还没有昏庸的时候,就将太子扶上位,就算自己只能够活到六十岁,那么这中间也至少还有十四年的时间可以去为太子撑腰。

    十四年的时间,足够李承光去操作任何事情了。

    当然,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,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帮助李承光站稳脚跟,而是他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李元吉的认可。

    十二年的精心培育,两年的监国经历,期间的任何事情,李元吉都看在眼里。

    这是传承,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时候,将这座江山交给自己的下一代,在他们站稳脚跟之前,替他们撑腰,继续保护他们。

    这样,可以避免权力更迭的时候,国家不可避免的混乱。

    新皇登基,人事变动是肯定的,一些老臣就算再不满意,老皇帝还在那站着呢,吹鼻子瞪眼的你敢做一个试试?都不用新皇帝动手,老皇帝都能啪啪的弄死你。

    不管外面怎么传的,神元二十一年,二月初二,李承光的登基大典如期举行。

    李元吉也被尊为太上皇,此后,李元吉便经常出现在太平坊老齐王府内,那里才是他真正起家的地方,那里对于他来说,才更像是一个家。

    而后,李元吉也偶尔的会去一趟洛州,看一看那里,甚至还去了一趟海城,看了看那座自己从未见过的造船厂,检阅了大唐的水师。

    神元二十一年走完之后,神元这个年号戛然而止,新帝登基,自然不可能沿用老年号,哪怕李元吉还在世。

    所以,神元二十二年,变成了开元元年,不经意之间,李承光也抢了历史上属于后代子孙的年号。

    李元吉过上了真正自己想过的生活,无忧无虑,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,随时可以来上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。

    时间继续推移着,当年的老臣一个个的逝去,魏徵,李靖,李绩,紧随二人之后,房玄龄也紧跟着去了。

    转眼间,当年的老臣也只剩下了一个混不吝程知节,好在自己第一个调教出来的马周还算年轻,刚刚步入中年而已。

    薛仁贵等人也在军中混出了名堂,如今已是一师之长,未来前途可期。

    李承光延续了李元吉的思路,没有去限制太子的人选,也没有去在意他们的身份。

    最终李承光选择了庶出子李元作为太子,并且沿用着老套路,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,开始亲自去培养自己的太子。

    李元吉则是一直关注着一个女人,武士彟的次女,此女的确不一般,李元吉曾经远远的看过一次,模样自然是不用说,倾国倾城,甚至年轻时期的杨氏,观音婢都要略逊一筹。

    借助着已故父亲的人脉,这个次女依旧梦想着登上豪门,可谓野心依旧。

    李元吉不知道她将来会不会重走历史上的那一步,虽然历史上她的发家是因为李世民将其招入了宫中,而这一世自己并没有招入她,但是在之前的选妃的时候,她却是出现了,最终被李元吉给拿了下去。

    于是,李元吉动手了,暗中指使,将其嫁给了一个普通百姓,其实也不算普通,家中也算是富有,至少不缺吃穿,还顶着县子的爵位,但对于她来说,这个舞台太小了,她等不起。

    于是,成亲的第二年,她的丈夫便死于意外,医学已经相对发达了些,死因很快也查了出来,死于破伤风发作,而其早年也是在军中打过仗的,所以这个死因是在正常不过的了。

    而此时,她只剩下一个月即将临盆,这让她看到了一丝希望,打算生下这个孩子以后就离开,继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。

    然而一直关注着她的李元吉,却看出了一些不寻常的地方,不管男方是否死于意外,这个女人绝对不能再留了,否则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要乱了朝政。

    于是,一个月后,她也死了,死于难产,好在腹中的胎儿是保住了。

    开元二十年,六十六岁的太上皇李元吉彻底的闭上了眼睛,当太上皇驾崩的讣告发往全国的时候,整个大唐哭泣声一片,家家户户,全部自愿的挂上了白色的灯笼,以此来缅怀给他们带来新生的一代明君……

    李元吉的人生分为三个部分,当齐王的那二十五年,当皇帝的那二十一年,当太上皇的那二十年。

    而最后尴尬的是,礼部官员,竟然不知道该给李元吉定下什么样的一个庙号与谥号。

    因为他们发现,所有的庙号与谥号,似乎都无法将李元吉这一生的功绩与贡献表达出来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公元3000年,长安,高楼大厦林立,三四百米高的楼房到处可见。

    太平坊内,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,街边的店铺早已经不知道推倒重建了多少次。

    来自于海外各地的百姓,在导游的带领下,在大唐禁军的监视下,轻飘飘的,静悄悄的走进这座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齐王府。

    李元吉定下的移民政策被后代延续了下来,所以现在世界上只有大唐一个国家,百分之九十九的人,都是汉人。

    “现在我们所参观的,是两千四百多年前太上皇帝亲自规划并且监督建造的王府,也是迄今为止,唯一一个没有被推倒重建的建筑……”

    全书完……